“北斗七星”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,指向正北,位于天空中心,在星宿中属紫微垣。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,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,是帝星所在。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。


  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。自称“真龙天子”,信奉“君权天授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视皇位为“天位”,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联系在一起,每当天空有变化时,他们便“自省”,认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。基于这种思想观念,他们将死视为“升天”,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。

  在十三陵中,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,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。孝陵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(因地宫未发掘),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宫模式,也是源于天象。在古代,基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,大多以为人死后灵魂还在,并且和活人一样,有饮食起居等各种要求。基于此因,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着其生前所居宫室的某些形式和特点。

  除此之外,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,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,象征前朱雀、后玄武、左青龙、右白虎。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,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,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。

  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“北斗七星”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“聚气”。
古人对天体有一种神秘感,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。其奥秘在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。

  皇帝选陵址,要选能“聚气藏风”的地方,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,因山环水抱必有气。在风水学中,用“曲则有情”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。山脉的起伏呈S形,河流则更明显,总是蜿蜒曲折。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选址及设计是与古代的风水理论相合的。

  按照“事死如事生”的观念去分析,皇帝死后,也需要生气,“北斗七星”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“聚气”,有了生气,就有了万物,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。如果依此而论,帝、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  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、帝陵。他的思想肯定要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。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后代,在陵墓选址和规制上均效仿明孝陵。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,又身为皇帝的朱翊钧的葬式“源于天象”也就不奇怪了。

  
 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很重视天象,朱元璋生前对他居住的皇宫就精心用天象设计,称之为紫禁城,其“紫”即取天宫的紫微星,紫微星宫南有三颗星,称三座门,即端门、左掖门、右掖门。

  为与天象对应,紫禁城前也设端门,午门两侧设左右掖门。同时,午门和奉天门之间有金水河穿过,象征天宫银河,乾清宫、坤宁宫也寓意天地。朱元璋对身后之事,更是追求一种“魂归北斗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的效果。这种效果体现在孝陵建筑的整体布局上,便是一幅北斗七星图。明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呈北斗七星布局。

      不管怎样,用北斗七星都是一种吉利的象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咨询电话:010-69786588

f8c186bb8fea00f3c14f36735ad8331.png